今年这欧洲,像是被人从安稳窝里一脚踹了出来,直接掉进了混乱的漩涡。 就说九月初,法国总理贝鲁在一片骂声中撂挑子不干了。为啥?还不是因为那个要砍掉438亿欧元的财政计划。消息一出来,巴黎街头立马就炸了,全是愤怒的示威者。他们喊着,这不就是要断了教育、医疗和交通的活路,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?
这边话音未落,三天后,海峡对面的英国也乱成了一锅粥。超过十万人冲上伦敦街头,诉求那叫一个简单粗暴:把非法移民都给我送回去! 更吓人的是大西洋那边,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铁哥们,那个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运动的领军人物科克,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给崩了。一时间,政治瘫痪、社会骚乱、恐怖袭击的阴影,在这片大陆上空盘旋不去。那个曾经稳定又富裕的欧洲,正眼睁睁地滑向失控。 三大巨头集体趴窝 先看德国,那个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国家,现在的政坛简直就是一出谁也看不懂的烂戏。去年大选后,老牌大党基民盟和社民党的支持率,双双跌得没眼看,都不到三成。反倒是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,在东边一路高歌猛进,拿下了超过两成的票。 这政治大洗牌的后遗症,一直拖到今年三月。德国政府连个内阁都凑不齐,一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能源补贴法案,就这么卡在半道上。整个国家机器,就像个上了发条却丢了钥匙的破钟,干耗着。
政府在议会里吵翻天,老百姓在街上也没闲着。四月份,东部重镇莱比锡就闹了场十万人的大游行,抗议极右翼抬头,那场面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世界杯决赛呢。德国人现在是真纠结,一边是政策停摆的焦虑,一边是对极端势力上位的恐惧。 再瞧瞧法国,那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总理都干不下去了,虽然总统马克龙还坐在爱丽舍宫,可手底下几乎没人了。二月份新政府才好不容易凑起来,三月份全国大罢工就来了。巴黎地铁瘫了七成,学校关门,医院排长队。大家为什么这么火大?还不是那些老问题:养老金、追不上物价的工资,还有贵得离谱的生活费。 至于脱欧后的英国,那日子过得叫一个紧巴。今年头一季度,财政赤字就飙到了吓人的450亿英镑,直接把全年的预算给干穿了。政府光是还国债利息,就要花掉财政支出的15%,这还没算上医疗教育那些等着吃饭的开销呢。 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?四月的伦敦,地铁一周能瘫痪三天。边境、医院、学校,大家轮着罢工,跟搞接力赛似的。生活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,现在连买杯奶茶都得掂量掂量。从柏林到巴黎再到伦敦,欧洲这三大引擎,现在就是一个德行:政府不管用,人民不相信,市场没方向。 这病根儿早就埋下了 欧洲这场乱局,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,是攒了多少年的老毛病,一下子全发作了。 经济这个发动机,先熄火了。能源危机的后劲儿到现在都没缓过来,德国的工业电价高得吓人,老板们天天哭穷。法国的财政赤字占到GDP的5%,在欧盟里算是欠债最多的“老赖”之一了。 英国脱欧时吹的牛,说贸易能怎么怎么好,结果呢?贸易摩擦倒是不少,去年GDP增长连0.3%都没到。蛋糕做不大了,抢蛋糕的人可不就得打起来吗? 政治这个指南针,也彻底失灵了。在德国,大家对老牌政党已经没啥信任感了,德国选择党就抓住移民问题,跟收割韭菜似的,把民众的不满全变成了自己的选票。 在法国,马克龙被夹在中间,左也不是,右也不是,快成三明治了。既要防着左翼,又要盯着极右翼。英国执政的保守党,为减税还是加福利吵成一团。在野的工党呢,就等着看热闹,巴不得罢工越多越好,好给自己攒人气。 火上浇油的最后一根稻草
移民问题,成了点燃社会火药桶的那根火柴。德国科隆出了点治安事件,就被媒体放大成“移民暴乱”。法国马赛街头抗议,起因就是移民安置点。英国那边,从英吉利海峡偷渡过来的人数,涨了三成,新闻里天天播报“又来了一船”。 在普通人看来,自己的日子都这么难了,凭什么还要腾地方、花钱去照顾外来的人?心里那股火,能不旺吗? 社交媒体更是把这一切都放大了。一个小小的抗议,手机一刷,算法一推,几个小时就能闹得全城瘫痪。法国的论坛上,“马克龙滚蛋”成了热门话题;英国的年轻人,甚至在TikTok上搞起了“罢工挑战”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治危机了,更像一场信息时代的集体狂躁症,在网上找到了出口,然后回头狠狠咬了现实社会一口。 一家着火邻居也别想睡
德、法、英这三家一乱,整个欧盟跟着就瘫了,跟多米诺骨牌似的,一个倒了,后面全倒。 欧盟本来计划今年六月推个很重要的“共同债务规则改革”,结果呢?德国连政府都组不出来,这事儿直接黄了。法国想搞个“买欧洲货”的补贴,保护自己家产业,德国立马跳出来反对,说你这是破坏欧盟市场规矩。两大巨头自己先内斗起来,欧盟的经济政策还怎么搞? 本来要谈的移民配额分摊,也被法国的罢工给搅和了,连上桌讨论的机会都没有。欧洲防务基金的钱也发不下来了,法国甚至直接砍了5%的军费,明摆着告诉大家:我现在自顾不暇,没钱也没空管别人的事。当初那句“保卫欧洲”的口号,现在听着,真像个笑话。 市场的反应最直接。国际资本对法国的信心开始动摇,今年第一季度,投到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,比去年少了整整四分之一。企业们都学精了,不投资了,先“等等看”。这无疑是给本来就半死不活的欧洲经济,又浇上了一盆冷水。 结语 真要说欧洲就这么完了,那倒也不至于。在这一片混乱下面,一些基本的制度框架还在运转。德国的宪法法院还在工作,法国的政府重组也在法律轨道里进行,英国的议会制度也还没散架。 换个角度看,欧洲现在就像一台跑了多年的老爷机。操作系统本身没崩,但乱七八糟的过时软件装太多了,拖得系统越来越慢,动不动就卡死蓝屏。它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关机重启,而是一次彻底的“系统重装”——从经济模式、社会福利到移民政策,都得从根上改。 可这恰恰是最难的。欧洲面对的,不是一两个政策失误,而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。经济没活力,贫富差距大,政府没威信,这些问题盘根错节,动哪儿都疼。有人说,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通病,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一冲突,大家永远先顾自己,社会不乱才怪。 也有人说,这是资本主义玩到头了,没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分配需求了。不管是乌克兰战争还是巴以冲突,都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,把欧洲提前送上了美俄博弈的餐桌,成了一块谁都想啃的肉。
欧洲一直引以为傲的“稳定”“理性”和“制度”,在今年的风暴里被撕得稀碎。美国媒体说的“全面失控”,或许更像是一场痛苦的“全面转型”。只不过,转型的出口在哪儿,谁也看不见。 欧洲不是已经崩溃了,而是在经历一次极其艰难的自我修理。所有问题都明晃晃地摆在桌上,要不要修、怎么修、谁来修,成了摆在所有欧洲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。 时间可不等人了。如果继续在争吵和内耗里拖下去,再结实的制度,也经不起这么一次又一次的折腾。欧洲的钟,还能走得准吗?答案,也许很快就揭晓了。
|